华西护理学院
四川大学 English

护研看世界(第9期)丨ESI高被引论文-《中国新冠肺炎暴发期间护士抑郁、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一项横断面调查》

时间:2021年07月30日 09:19   来源:华西护理学院   

文章标题

《中国新冠肺炎暴发期间护士抑郁、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一项横断面调查》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nurses during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文章发表情况介绍

该文章以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部肿瘤科郑儒君博士、周钰红、符琰为第一作者,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华西循证护理中心蒋艳教授,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科余春华教授、李俊英教授为通讯作者,于2021年2月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影响因子5.837,中科院分区:护理1区/医学1区)期刊上,于2021年7月收录为ESI高被引论文

第一部分:文章内容解读

背景

1.1 新冠肺炎

武汉市卫计委通报了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非典型肺炎的爆发,该病毒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为SARS-CoV-2,并于2020年2月11日被WHO命名为COVID-19,此次肺炎被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截至2020年7月26日,新冠肺炎已传播至215个国家或地区,造成880万人感染。SARS-CoV-2是过去20年中出现的第三种最具致病性的人类冠状病毒,仅次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2019年12月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后迅速在全国蔓延,为阻止病毒传播,政府于2020年1月23日暂停了武汉所有公共交通服务。关于SARS-CoV-2的许多细节,如它的起源和传播动态仍不清楚。截至2月14日,共报告医务人员感染病例1716例,死亡6例。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引发了中国各地民众的抑郁、焦虑和恐惧情绪。

1.2 心理因素

全世界预计分别有3.22亿人和2.64亿人合并抑郁症状或焦虑症状。此外,与普通人群相比,护士的抑郁症发病率更高,尤其是面临突发卫生事件时。SARS爆发期间,香港护士中有57%的患有症状性抑郁症,加拿大护士中有29%-35%存在高度精神压力,中国台湾护士中有68%存在严重的精神压力。医务人员感染SARS-CoV占香港所有感染病例的22%以上,从而导致了诸如抑郁和焦虑之类的负面情绪。与情绪困扰相关的具体压力因素包括:缺乏有效的治疗、工作要求高、工作控制力低、付出-回报失衡、工作-家庭冲突以及疾病对生命的威胁性,尤其是直接接触SARS患者。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危及护士生理、精神和社会健康,增加自杀风险。

1.3 社会因素

SARS、MERS和COVID-19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恐惧和焦虑。了解COVID-19感染控制措施有助于规划个人和家庭对未来传染病暴发的应急响应。首先,护理工作负荷和工作时间长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指标。从事不熟悉工作的护士比从事熟悉工作的护士更容易焦虑。研究表明SARS感染风险高的医护人员在SARS流行期间更容易患抑郁症和焦虑症,并更易发展为PTSD。此外,家庭关系在改善心理困扰方面是尤为重要的,工作-家庭满意度与心理困扰呈负相关。社会支持可以减少抑郁和焦虑的发生,护士良好的家庭支持有助于降低其焦虑水平。虽然SARS-CoV-2在爆发初期的传播情况仍未明朗,但证据表明,护士感染SARS-CoV的风险和情绪衰竭程度较高。因此,工作压力、家庭关系不良和传染病暴露与心理困扰密切相关,有效处置心理困扰可改善护士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

1.4 研究目的

该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护士的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明确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为今后制定护士心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该研究中的研究假设为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家庭关系质量及健康感知水平与抑郁和焦虑的风险有关。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于2020年1月27日至2020年2月3日对四川省和武汉市的5300名护士进行了横断面调查。35所医院的35位志愿者(华西医院建立的29位区域医院网络协调员,以及6位护理学院专业委员会成员)借助“问卷星”专业问卷调查平台,对46个微信群(83~395人)的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呼吸科、感染科、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及ICU界定为高危COVID-19病房,普通门诊或急诊室界定为中危COVID-19病房,其他病房界定为低危COVID-19病房。本研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相结合的自制问卷。共计3228名护士参与填写,应答率为60.91%。

研究方法

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自制的新冠肺炎相关压力源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人口学特征采用描述性统计,连续资料采用均值和标准差表示,分类资料采用绝对值和百分比表示。采用二分类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分析焦虑、抑郁和健康感知水平的危险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每个自变量的优势比,分析哪些因素与抑郁和焦虑有关。以潜在相关特征(人口学特征、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家庭关系质量)为自变量,健康状况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取双侧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伦理

该研究获得了所有参与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问卷第一部分为知情同意书,参与者首先阅读知情同意书,如果同意参加研究,则单击“我同意”完成后续调查。问卷采用匿名形式进行调查。

研究结果

新冠疫情爆发期间,护士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分别为34.3%和18.1%,而参与新冠肺炎患者照护工作的护士其抑郁和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7.1%和28.4%。

抑郁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护理工作量(OR:1.319)、感染源未知(OR:1.190)、害怕被感染(OR:1.146]、夫妻关系不良(OR:1.358)及家庭成员关系不良(OR:1.455)。

焦虑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护理工作量(OR:1.432)、感染源未知(OR:1.260)、害怕被感染(OR:1.132)、亲子关系差(OR:1.146)及家庭成员关系不良(OR:1.464)。

健康感知水平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感染源未知(OR:1.52)、害怕被感染(OR:1.100)、缺乏有效治疗(OR:1.605)、患者依从性差(OR:1.235)、社会支持差(OR:1.28)、亲子关系差(OR:1.422)、家庭成员关系不良(OR:4.985)、年龄(OR:0.676)及女性(OR:0.432)。

研究结论

COVID-19大流行对护士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心理影响,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家庭关系质量、人口学特征与护士的抑郁、焦虑和健康感知水平相关。鉴于此,医院应实施以职业安全和家庭支持为重点的有效的精神健康促进计划,以改善护士的健康状况。

研究局限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首先,该研究为横断面设计,难以进行新冠肺炎相关压力、抑郁、焦虑和健康感知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第二,借助微信平台填写问卷可能导致参与者的选择性偏倚。第三,由于时间限制,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未进行信效度检验。第四,武汉的样本量较小,该研究的发现需要后期在COVID-19的其他高风险地区进行验证。

第二部分:研究结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后续响应中的备灾和人力部署提供了科学证据。建议护理管理人员继续加强临床护士感染预防培训。可开发虚拟现实模拟等多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心理健康产生了较大影响。本研究明确了COVID-19相关压力源和家庭关系对护士人群抑郁和焦虑的影响。心理工作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开展公众心理健康服务,应以突发事件压力源和家庭支持为重点的心理疏导,从而促进公众的身心健康。种形式的培训项目,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技能。针对一线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和心理调整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其感知风险。此外,我们建议社会也应当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提升护士医疗团队的职业价值和自我价值感,帮助他们获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一线护理人员解决家庭照顾问题,激励护士在突发事件中主动参与一线工作。

第三部分:专家点评

2019年底,新冠病毒疫情在中国肆虐,后迅速在全球蔓延,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的特点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也给民众带了巨大的心理挑战。医务人员在疫情期间坚守工作岗位,不仅工作负荷量大,而且承担着医疗救治的责任和压力、被传染的风险,容易发生心理危机。因此,积极了解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至关重要。该研究通过调查5300名四川省及武汉市护士的心理状况发现:在新冠病毒疫情流行初期,护士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分别为34.3%和18.1%,护士抑郁、焦虑及健康感知水平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性别、护理工作量、新冠疫情相关压力和家庭社会关系质量。该研究是最早关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大样本研究之一,表明疫情对护士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医院在后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精神健康促进方面提供了客观依据和干预方向。

姜愚,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头颈肿瘤科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心理学专委会(常委),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心理协作组(副组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CACA)肉瘤专委会(委员),四川省肿瘤学会皮肤与软组织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疼痛学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四川省肿瘤学会肿瘤心理与健康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促会肿瘤学MDT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精神病学专委会(常委),《Psycho-Oncology》杂志(编委)。

第四部分:通讯作者、第一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蒋艳,Ph.D,FAAN,主任护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主任、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副院长、华西循证护理中心主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护理学院访问学者、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四川省技能名师、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委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护理学会标准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护理学会循证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亚洲质量功能展开协会理事、国际品质管理协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Quality in Health,ISQua)会员。获亚洲医院管理金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中华护理学会科技三等奖等(项目负责人)。

李俊英,硕士生导师,主任护师,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华西医院肿瘤中心科护士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华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护理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四川省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心身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成都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成都护理学会静脉专业委员会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肿瘤内科护理、静脉输液治疗、疼痛规范化管理。发表护理科研论文60余篇,主编专著3部、副主编3部、参编3部,获得部省级科研课题5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四川省医学会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

余春华,主任护师,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华西医院胸部肿瘤科护士长。中华护理学会肿瘤专委会专家库成员、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肿瘤护理专委会委员、西部护理中心肿瘤患者生存照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护理学会肿瘤专委会委员、成都市护理学会安宁疗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从事肿瘤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20余年,擅长肿瘤放化疗患者症状护理、癌痛管理及心理疏导、安宁疗护,肿瘤患者血管通路管理、并发症处理等。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期刊5篇,核心期刊18篇;负责四川省科技厅项目1项,参与研究课题10项;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 。

第一作者

郑儒君,博士,主管护师,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华西医院胸部肿瘤科副护士长。四川省安宁疗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肿瘤学会肺癌专委会委员、四川省肿瘤学会心理与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中华护理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委、四川省康复医学会肺康复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心理痛苦管理、癌痛管理、安宁疗护及肿瘤症状管理。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编写专著4部,参编《中国癌症症状管理实践指南》1部,获得省、市级科研课题2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排名第二)。

周钰红,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护理,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参与科研课题3项。目前在华西护理创新研究中心开展“肠道菌群在肿瘤慢性应激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动物实验基础研究工作。曾获临床医学院“优秀研究生”。

符琰,副主任护师,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华西医院肿瘤三病房副护士长。成都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委会常务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护理专委会委员、四川省肿瘤学会肿瘤护理专委会常务委员、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肿瘤营养与防治专委会常务委员。擅长临床肿瘤护理。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SCI收录论文3篇;主持纵向科研课题2项;编写专著及教材4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