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研看世界(第3期)丨心衰患者家庭照顾者多学科支持项目对照顾者负担、生活质量和抑郁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文章标题
《心衰患者家庭照顾者多学科支持项目对照顾者负担、生活质量和抑郁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Effect of a multidisciplinary supportive program for family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on caregiver burden, quality of life, and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文章发表情况简介
该文章由我院博士生导师胡晓林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影响因子3.755,中科院期刊分区:护理1区/医学2区)期刊上发表。
第一部分:文章内容解读
背景
家庭照顾者是心衰患者居家照顾的重要伙伴,能够在饮食、药物依从性、早期症状的识别以及症状加重时及时就医等方面为患者提供帮助。尽管对患者健康管理方面有诸多益处,但照护会导致照顾者出现社会分离、睡眠障碍、抑郁、生活质量下降等。目前对家庭照顾者的支持研究主要集中于中风、痴呆和癌症等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而对心衰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研究很少。除了慢性病照护的一般要求外,心衰照顾者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协调因病情加重而导致的患者频繁再入院、协助严格监测生命体征和症状等。因此,有必要开展针对心衰照顾者支持的研究。国外研究显示对家庭照顾者的充分支持可改善照顾者的健康结局及对患者的照顾质量。中国关于心衰照顾者干预的研究较少,且由于文化背景差异,需要符合中国文化和习俗的照顾者支持项目以满足中国心衰照顾者的需求。本研究通过多学科支持团队项目为心衰照顾者提供健康手册、小组课程、同伴支持小组课程、电话咨询与随访,并验证该项目对照顾者的负担、生活质量、抑郁的改善效果。
研究对象
该研究纳入了2014年5月至12月在成都市某医院心脏内科病房住院的118名患者。
1.患者
纳入标准:(1)诊断为原发性慢性心衰至少6个月;(2)年龄>18岁;(3)居住在成都;(4)能理解和说中文。排除标准:(1)精神障碍患者;(2)主要家庭照顾者拒绝参加本研究的患者;(3)合并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如癌症、中风和肾衰竭)。每个患者被要求确定一名家庭照顾者参加研究。
2.家庭照顾者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是主要的家庭照顾者(照顾时间最长的家庭成员);(3)居住在成都;(4)能理解和说中文。排除标准:(1)有偿照顾者;(2)有严重认知受损的照顾者;(3)有严重疾病的照顾者,如中风、癌症和精神健康疾病;(4)曾接受过其他照顾者干预(排除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干扰结果,例如照顾者的相关健康教育、技能培训、以及电话随访)。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重复测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通过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表,将随机数放在密封的不透明信封内,根据纳入患者的出院顺序为其提供信封,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9名。对照组患者只接受常规护理,即由护士提供的住院期间和出院前关于心衰的健康教育,以及住院期间有关心衰的信息和咨询。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有3个月的多学科支持项目,包括家庭照顾者健康手册、3个60分钟的小组课程、3个30分钟的同伴支持小组课程以及定期进行的电话咨询和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都需要完成3次调查,包括基线(出院)、干预结束(出院后3个月)、干预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资料收集采用盲法,独立收集。两组患者都被告知了研究的内容和程序,但不知道自己被分配到哪一组。在出院前收集受试者的基线数据,干预结束及干预后3个月的数据在社区医疗中心收集。
图1 试验组心衰照顾者多学科支持干预项目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人口统计学资料和临床变量的统计描述采用均值、标准差和百分比,两组间基线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Fischer精确检验。采用一般线性模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的照顾者负担、生活质量和抑郁、随时间变化以及组间交互作用对结果变量的影响。采用双侧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效果评价方法
比较出院前、干预结束、干预后3个月两组间照顾者负担(ZBI)、生活质量(SF-36)、抑郁(CES-D) 的差异、时间变化及随时间的组间交互作用。
研究成果
多学科支持项目可有效改善心衰照顾者在干预结束、干预后3个月的负担、心理健康和抑郁,但对于照顾者的躯体健康改善不明显。
研究结论
针对心衰照顾者的多学科支持项目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为考虑中国文化和习俗的干预措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受排除了严重疾病合并症患者,可能影响了样本的代表性。另一个关键的不足是教育手册的设计缺乏照顾者和心衰患者的共同参与。此外,我们3个月的干预和随访期提供的信息只能反映短期的健康结局影响,建议进行较长时间的干预和随访,以检测干预的长期效果。此外,未来的研究还应纳入一些客观的健康结局指标,如免疫功能和死亡率,也可以提供更多关于干预对健康影响的客观信息。
第二部分:研究结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在中国,家庭是心衰患者管理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护人员对家庭照顾者的支持有助于改善心衰照顾者的健康结局,且其效果持续存在。因此,医护人员不仅要对心衰患者采取干预措施,还应为其家庭照顾者提供支持。优化干预效果的研究设计应该将患者和照顾者作为一个整体。其他研究当患者照顾中遇到问题时,需要阐明健康机构和专业人员的角色和职责。
第三部分:专家点评
张庆教授: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自我照顾能力低下,需要家庭照顾者给予高质量的营养支持、提高用药依从性、早期识别症状及时就医等照护,从而改善预后。但是,鲜有研究关注对心衰患者的日常照护给家庭照顾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在干预组中给予家庭照顾者多途径、多学科的教育和支持,包括规范用药、症状监测和识别、运动、自我照顾、应对和适应策略等培训,组建家庭照顾者互助小组和定期电话随访咨询,研究结果证实该教育支持模式能显著降低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提高生活质量、缓解抑郁情绪。本研究关注到心衰患者的家庭照顾者这一既往被忽视的群体,创新了护理学的理念与模式,并充分展示了护理与临床团队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与有效性。
张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心血管病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医学科学博士。擅长的临床及研究领域为心力衰竭、心肌病、瓣膜病、心脏影像学。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心力衰竭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心衰中心联盟秘书长,四川省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专委会常务委员,成都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主任委员。
第四部分:通讯作者、第一作者简介
胡晓林,护理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人文护理教研室主任。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和博士后,克里夫兰诊所访问学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卫健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华护理学会社区护理专委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担任IJNS等多本专业顶级期刊审稿人。以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10余项;第一/通讯作者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20余篇。主研发明专利2项;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和专著5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优秀入围作品”“四川省首届新时代健康卫士”“成都市科普先进个人”“四川大学本科教学先进个人”等奖项和荣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