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志愿者 让青春闪耀在防“疫”一线
作者简介
邱雨
2018级本科生
2020年的春节是我记忆中从未有过的样子。
1月24日晚,除夕夜。
在央视春晚历史上创作时间最短的节目《爱是桥梁》播出。那时,我恰巧也收到了来自华西医院门急诊陪同就医导医管理员的群邮件。
央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讲到:“首先给全国人民所有的白衣天使,尤其是奋战在防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们拜年。我们在这过年,您们却在帮我们过关。”
信中写到:“万家团圆之际,华西人逆流而上,以实际行动践行医学誓言,尽管全院医护人员加班加点,坚守岗位,却仍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身为华西人,由衷希望同学们能够发扬华西精神,特殊时期,愿大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
眼里的文字伴着主持人的话语让我的心情复杂起来。
这几乎是灾难生生展现在我眼前。
08年汶川地震时,我还只是个7岁的小孩。远在他乡读小学的我,有父母老师做我的护盾,让我在小小的年纪里从未面临过死亡、未感到过惊慌,只觉得世界的喧嚣离我好远好远。
这一次,我18岁,我的老师们已经整装待发,为他们加油的话语在朋友圈刷屏。想到2018年开学典礼、他们平日里的教导、以及后来5.12护士节的宣誓,我也想做些什么,以尽我作为一名准医护人员的社会责任。
可是在父母那里,我仍然只是个需要他们保护的孩子。报名表填写完毕还未发送,我和他们说我要去当志愿者的决定。母亲当即愣住,顷刻表明了自己反对的立场。我本就在纠结,她的说法也动摇了我的决心,可在失眠辗转之间看到疫情统计里骤增的数据、新闻里前线医护人员脸上深深的压痕,想起窗外空无一人的街道,我还是在凌晨点击了发送键。
1月25日,大年初一。
华西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出发,我也收到了进群的短信。
我再一次告知父母有关我去做志愿者的决心。一番讨论后,母亲低下头,又是半晌没有说话,父亲劝导她许久以后她终于同意了。当天中午父亲带我去办银通卡,以便我坐天府号去华西。从家到华西要坐动车和地铁,行程在45分钟左右。办了银通卡后刷卡即可通行,不用提前买票以免错过车次。母亲虽然嘴上答应了,但心里还是担心着。办完卡回来后每过一会儿就佯装开玩笑地问我一句,要不你还是不去了?我每次都回答:“咋可能嘛。”却知道她其实还真的有想改变我的心意。
1月26日,大年初二。
那是自假期以来,起得最早的一个早晨。
天还未亮母亲就给我做好早饭,叮嘱我吃饱然后开车送我去车站。
到了车站我像往常一样正要走,母亲却突然叫住了我。
她从车上下来,跟我说,“来,抱一个。”然后张开了她的手臂。
那是久违的一个拥抱,上一次拥抱我早已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以至于我有些不知所措。当时她温暖的怀抱让我心安,也让我哽咽。拿好她塞给我的口罩,我快步走向了车站,上了只有我一个旅客的“专属列车”后,我的泪水终于湿润了我的眼眶。
亲戚朋友知道了以后,纷纷给我打来了电话。收到了大家的鼓励与关心,我感到开心而又内疚。开心于自己似乎离成为真正的医务工作者又近了一步,也感受到了大家对医务人员的尊敬、关心与骄傲;我也内疚于能力尚且有限,感觉还并没有帮上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忙。
1月27日、28日,大年初三初四。
我的排班在下午3点到7点(两天),地点为急诊门口,任务内容为进院的每一个人测量体温,初步分检并维护进出秩序。
和我一起工作的志愿者们都非常亲切,他们之中有的在儿科病房即将上班却趁着休息时间过来帮忙,有的在财务处工作虽然没有医学背景却也要尽一份力,有的在营养科上班还在休假,有的是博士在读专程开一个小时的车赶过来……虽然之前我们素不相识,但刚刚见面就相互帮忙穿隔离衣、戴防护面罩。有他们和我一起,我紧张的心情放松了许多。
最初我本以为这是个轻松的任务,毕竟我在大学第一学年有86个时长的导医志愿经历,有过一天连上8小时的经验。可事实上这次志愿比我想象的难得多。
正直严冬,站在急诊室外,穿着隔离衣,由于呼吸的原因,面罩一直在起雾,戴久了会感觉头晕目眩。把眼镜戴上,面罩不会起雾,可新的问题却出现了:眼镜比平时重数倍地压迫着鼻梁在我的脸上不仅留下了凹痕,另外眼镜架和口罩的耳挂一起勒着耳朵让我在后期感觉疼痛难忍。急诊门口气温很低,橡胶手套戴久了以后里面逐渐出现小水珠,使我一直伸在外面的手冷到僵硬,长期扣动体温枪扳机的手指也有些麻木,脱下手套时指尖稍稍还有一点水肿。
穿上隔离衣后,为了避免脱隔离衣造成浪费或污染,我们每4小时轮班期间一口水也没有喝,以降低上厕所的频率,即使在连续工作的4小时里每次有人进来都需要耐心地说上一句:“请您配合一下我们的工作,把流海撩起来/帽子取下来/拉一下领子/亮出您的手腕。”有时红外线体温枪测量不太敏感,我们也没有就此放过,而是反复确认,再三核验做到认真负责。即使病人生气不耐烦,也仍然耐心坚持做好解释和筛查。
急诊的老师对我们很温柔,还送给我们牛奶和小零食。看着“美丽华西”四个字时,我由衷地为自己身为华西人而感到骄傲。
七点半,所有工作的事情都交接完毕后,我走出了急诊室,真的是又饿又累且腰部酸痛,但我却感觉到全身都放松了。在去买寿司和水的路上,我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如此空旷的华西,曾经拥挤喧闹的街道上安静至极。我驻足拍了几张照片作为纪念,踏上返程的路,别人看不到我在口罩下的微笑,而我自己知道我的心有多么满足充实与宁静。
九点,车站,我的父亲早已经等候多时。买不到消毒用的酒精,他买了一瓶六十度的二锅头,装在空气清新剂的瓶子里绕着我在出站口喷了一圈。虽然不是很科学,但是他那可爱的样子真的治愈了我劳累的身体。
母亲的担心与拥抱、父亲的支持与理解,让我真心感受到,在外面我是一名华西的准医务人员,是个大人,而回到家却又变成有父母支持保护的小孩了。
如今奋战在一线的工作者们哪一个又不是家庭里的父母或小孩呢?正是有他们在该站出来时收起在家中的柔软与脆弱,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才守护好了每一个家庭中的父母与小孩,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与学习。
1月28日是我的急诊志愿结束的日子,也是我18岁的最后一天。
我看到了大家坚守的执着与耐力,也看到了一天搭起发热分诊处的高效率:良好的品格与专业一流的技术,一直都是华西人的标签。
我很荣幸在这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感受到这样的辛苦,让我知道前线医务人员坚守之伟大而令人崇敬,我仅仅是做一个这样的志愿者就尚且需要克服许多困难,更何况他们呢?切身的经历使我拥有着比在家中刷微博、看新闻更深刻的感受,而我也有幸在本科二年级就能够有所体会、更加坚定我在未来职业道路上付出与努力的决心。
3月21日,华西第一支援鄂医疗队启程回蓉,第一批老师们平安回家。疫情终将过去,我们也即将迎来美好的春天。
未来我们也要执着奋斗,希望能够早日和老师们一样努力工作,为我们的国家在关键时刻献出自己的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