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护理学院
四川大学 English

金秋九月·2018级川大学子·小儿ICU实习见闻录

时间:2021年10月20日 08:10   来源:华西护理学院   

初入小儿ICU

在顺利完成了全生命周期培养计划的老年期全科(姑息治疗病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成年期外科(骨科)实习的基础上,怀着紧张而期待的心情,9月,我们迎来了第三个月的实习生活。

进入科室的第一天,我们的护士长唐梦琳老师及总带教杨翠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小儿ICU的发展历史:她成立于2010年5月6日,主要收治心脏外科、小儿外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烧伤科、眼科等压专业的重症患者。她曾成功完成了四川首例胸腹联体女婴分离、小儿肝移植、心脏移植等疑难病例的术后监护;与加拿大多伦多Sickkids医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派遣医生和护士前往进修和学习;开展多个持续质量改进的品管圈多次获奖;在科研方面也发表SCI和核心论文数篇,申请各级各类课题多项……十一年来,她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护理人才。

了解到这样的背景,我们对接下来和我们朝夕相处的老师们感到钦佩与仰慕,而她们果然不负我们所望,让我们收获颇丰!

人性化沟通与教学

在实习过程中,教学老师们始终与我们保持着积极的沟通。

总带教杨翠老师以护理学院下发的实习大纲为导向,制定了详细的实习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整个教学计划既围绕了儿科专科疾病,同时也体现了ICU急、危、重症的特点,并在我们的操作示范及练习过程中将背景都设置为小儿患者及儿科常见疾病,以此来培养我们的专科意识。在实习过程中,杨老师了解到同学们即将进行毕业课题开题,为了帮助大家建立科研选题的思路,特别安排我们参加了每周二重症医学科举办的科研例会,并在平时与我们一起讨论选题的来源,让同学们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思考,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方向。

同时,针对我们组每一位实习同学,老师们也做到了个性化教学。有些同学偏爱临床操作,有些同学好奇疾病特点,而有些同学则更关心科研选题……针对同学们的不同需求,科室老师们积极配合,各显神通,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让大家的求知欲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丰富的课程安排

本科室不同于我们之前轮转的其他病房,属于重症监护室,在临床工作的流程上与普通病房存在差异,我们需要时间来熟悉。考虑到这一点,杨翠老师安排我们在第一周以看、听、探讨为主,帮助我们一同度过最开始的适应期。

但令我们没想到的是,这一周的“看听内容”竟如此地丰富。从消防安全到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置,从皮下注射示范到PICC的维护操作,从PICC可视化置管操作到漂浮导管技术,从法洛四联症到危重患儿的识别与处理……尽管没有在床旁实操,但在科室里的每分每秒我们都很珍惜。满满当当的课程,让我们在第一周里充实地度过每一天,在缓解进入新环境的焦虑的同时,为进入儿科护理学中小儿ICU的实践学习做好充分准备,从理论层面让我们更为深入的学习到将要进行的操作及护理的患儿病种,为我们接下来的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令我们感到惊艳的并不是这第一周的集中学习,而是小儿ICU长期保持的午间学习:或进行交流分享;或进行小讲课;或进行操作示范与讲解。通过护士长唐梦琳老师,我们了解到,小儿ICU从创立科室以来就一直保持着中午大家一起学习的习惯,十一年来每天坚持,从未间断。每个中午的半个小时时间看起来少,日积月累下的所得实则不容小觑。小儿ICU的老师们一同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成长——这大概就是老师们优秀的原因之一呢。

收获满满,感恩小儿ICU

经历了第一周的学习与初遇,第二周体验夜班的新鲜与好奇,第三周的逐渐上手与第四周进行考核,短短4周的实习时光里,我们收获了许多个第一次:第一次照顾小儿患者、第一次学习使用各种高精尖仪器、第一次抢救患者、第一次体会到看着重症的小宝贝一步步好转最后出院的成就感……

在这许多的第一次里,我们逐渐成长起来,将儿科护理基本理论与实际首次联系起来,在对可爱的宝宝的照护中培养了爱心、细心、耐心与责任心,同时,也学习了许多重症医学相关的理论与操作技能,超额完成任务,为我们后续在中心ICU的实习提供助力。

此外,我们在小儿ICU的这段时光中从以唐梦琳老师、冯梅老师、杨翠老师为代表的各位优秀的老师身上,无论是精湛的专业技能还是坚持学习的态度与人文关怀精神,各个方面都见识到了美好的品格,并让我们从中获得了前行的力量。没有她们对我们的付出与关爱,这一个月的实习生活想必没有这么顺利。

相处虽短,涌泉终生。授课有限,获益无穷。让我们在此对所有的带教老师们说一声:谢谢您!在未来如有机会,我们一定常回来看看!

接下来,我们将带着您们给予我们的期盼继续扬帆起航,祝愿小儿ICU越来越好!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关闭